“邪”,顾名思义不正当、邪恶、怪异。跟“邪”扯上关系的都不是什么好词,例如“邪魔”“邪说”“邪教”等。那么,邪教的成因是什么?是什么让信徒如此依赖一个不被世俗大众所承认的非法组织?是依恋、崇拜,还是归属感?
让我们走进不同群体的邪教信徒,简要探究他们成为邪教组织追随者的心理成因。
一、被“对症下药”的老年人
我国于2000年进入到老龄化社会,此后,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,程度持续加深。据统计,2021年,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.6亿人,占全国人口的18.9%。
老年人一直是邪教组织的目标群体,邪教组织利用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、情感空虚、社会“边缘化”、经济能力较差的弱点,以感同身受的姿态出现,到老年人家中“讲经布道”,并且通过“嘘寒问暖”、送礼等小恩小惠让老年人觉得被关心关怀。邪教组织利用一些“空巢”或“类空巢”老年人的情感需求,让已加入的老人继续招徕其他人入教,形成伞状发展势态。随着年纪的增长,老人难免会有一些基础疾病,而邪教针对老年人的死亡恐惧和迷信心理,宣称“信教能长寿”“不用去医院也能治病”“练功打坐就能无病无痛”。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,有些老人觉得自己的病情得到控制,身体也越来越有劲。其实,这些都是邪教组织的心理骗局。现代医学分析认为,老年人易得的冠心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其实跟生理遗传、个性特点、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,邪教通过夸大功法的神奇效果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判断,强化对教主头目的个人崇拜,宣扬教义,从而身心均产生对邪教的渴求和依赖。
俗话说:“心病还要心药医”,被蒙蔽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“心药”要靠“信教”(邪教)才能治病,其实这只不过是邪教组织对他们“对症下药”的一种方式罢了。
二、“想要被关注”的青少年
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,邪教的欲望也越来越强,开始将青少年当成的主要“猎物”之一。很多人觉得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,不会被邪教的歪理邪说所蒙骗,并且很难相信现代社会还会有人相信邪教。其实不然,家庭教育缺失、同辈压力等使得一些青少年们的世界观相对较为脆弱,情感的长期压抑导致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。邪教组织利用青少年想要被关注、被爱护的心理特征,采取“糖衣炮弹”、蛊惑诱骗等各种手段进行精神控制,使他们远离朋友或家人,抑制他们的个性发展,降低个人判断力,成为他们的情感支撑,使他们潜移默化接受邪教的歪理邪说,进而诱导他们进入邪教,从而对邪教形成依赖心理,对离开邪教组织产生恐惧。
与此同时,互联网已成为青年人接收新鲜资讯、交流思想、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,也是与外界沟通、交流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渠道。邪教利用互联网宣扬宿命论,招募信徒。例如,邪教组织把自己的歪理邪说和青少年喜好的星座运势、占星术结合起来,在互联网上传播,吸引意志力不坚定、没有辨识能力的青少年,甚至教唆他们违法犯罪。
三、“邪教家庭”中的“邪二代”
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,也是孩子的第一个“学校”,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成长、“三观”定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。一个从小生活在涉邪家庭里的“邪二代”,面对痴迷邪教的家人们,身心必然会受到影响和伤害。最为可怕的是,涉邪家庭成员往往会通过宣扬“教育无用”“读书无用”等歪理邪说来影响孩子,甚至唆使他们辍学。随着孩子的正常思维能力渐渐被邪教歪理邪说挤占消失,社会交往能力缺失,人格日益扭曲,他们也会渐渐地走上家庭化犯罪道路。爱利克·埃里克森(ErikHErikson)是美国精神病学家,也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。他表示6至11岁的儿童在性格发展中最容易导致孤僻偏执的缺陷。
不管是天安门自焚事件中的女童刘思影,还是山东招远邪教杀人案里的张航,都是涉邪家庭长期荼毒扭曲下的牺牲品。邪教组织把家庭变成地狱,把家人变成“恶魔”,把儿童变成“魔童”,大多数涉邪家庭成员因此“走火入魔”,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“飞升得道”,于是不再努力工作学习,从而造成自身生活的悲剧。
对不同群体的邪教人员心理成因的分析,只是找寻破解邪教侵害有效途径的第一步,只有科学把脉、找准症结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,才能使反邪教工作达到理想效果,让被邪教蒙蔽裹挟的人们早日清醒,脱离邪教,回归正常生活。